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会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参观辛亥纪念馆 | 感受民国文化,不忘强国初心

2019-02-28 10:33:09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点击: 收藏本文


       为引领同志们深入学习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了解辛亥革命期间英雄人物的关辉事迹,增加对于中国革命先辈的感情认同,增强爱党情感,提升党支部凝聚力,在新学期来临之际,法学院本科2015级党支部以“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为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党员前往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并在馆内辛亥学堂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民主生活会。本次活动的参与人员包括党支部成员和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的学生群众。

展览简介

       本次在辛亥革命纪念馆总共参观了四个展厅,其中两个是纪念馆近期特别展出,分别是“那些年的老课本”特展与“护行天下——华侨护照展”


      “那些年的老课本”主要是展出了民国时期的学生课本,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推崇的文化内涵与教育重心,让人不禁联想彼时的革命志士之勇之抱负起源;


      “华侨护照展”展出了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华侨护照,从护照的发展历史还能看出国家实力的发展,让人深深感受到“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国强民尊”。


      除此之外,还有“辛亥时期的广东名人展”、“开创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主题展“让我们了解了先贤的英雄事迹,引导同志们勇往直前,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紧接着,我们举行了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同志们纷纷围绕坚持爱国理想、践行强国方略、实现人生意义,并结合参观内容进行了发言。


     毛金鑫同志:  在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交汇期,作为出生成长在广东的青年大学生,参观辛亥革命广东省名人展意义深远。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吾粤之所以为全国之重者,不在于地形者,而在于广东人之进取也”。广东地处南大门,古往今来,是全国对外开放先行者,新时代青年更应该学习广东名人先行革命之勇气、爱国爱民之热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争取思想再解放,工作更扎实。参观了当年的课本展,发现当时国民政府重视素质教育,把个人的小我和国家民族的大我紧密联系,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党员同志,我们应该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拥护者、践行者、传播者,担负使命,练就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奉献青年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蔡书琴同志: 我们今天的课本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输出,而民国时期的课本内容却丰富了很多,日常生活常识、卫生、体育等方面都是民国课本的重要内容,可见,民国教育不仅注重文化的培养,更加注重教授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是当今我们中国教育改革中提倡的素质教育所应秉持,也是我们大学生党员在学校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要不断自我培养完善的重要方面。而关于护行天下的特展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国家强盛,人民才会有安全感,才不可能出现“卖猪仔”,而更加美好,让人民更加有安全感、幸福感的中国也要靠我们自己建设,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要肩负起建设让人民更加有安全感、幸福感的国家而不断自我完善、拼搏奋斗。


       江庆莹同志: 近代中国,广东始终引领着革命的先进浪潮,这与广东的地理位置有这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革命先烈们骨子里所含有的民族主义和家国情怀。这般崇高的品格从何而来?与今日课本有大不同,民国课本注重教授学生为人处事、修身养德、尊礼崇义等。学习这些,似乎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获得财富,似有“读书无用”之感。但是,恰恰是这些课本里面所讲授的内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时代使命感的国之脊梁。


      冯小桓同志: 我们有幸生于和平年代,没有战火纷扰,长在无饥馑之忧之家,无需挨冻受饿,更应该立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坚定自己的目标,增强爱国情怀,鞭策自己不断前进,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同时我们应该坚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防止西方和平演变的思潮不断渗透,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信、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生活的另一面是要爱的,热爱生活体现在我们对生活的仪式感中。认真准备一日三餐、穿好干净整洁的衣服、精读喜爱的书籍都是一种仪式。因为热爱生活,我们能在世事百态中保持自己的棱角,做一个有敬畏、有积淀的人。

       吴育佳同志: 今天来到辛亥革命纪念馆,我主要参观了课本馆和名人馆。课本馆内藏有许多那个时候的学习课本,内容细致。名人馆内有许多历史教科书所载的耳熟能详的革命烈士塑像,其中更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烈士。那些烈士奋起革命,正是怀抱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为了争取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今天,我们仍需一种使命感,需要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发展相结合,因为只有国家发展强大了,个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条件。


       蔡伟涛同志: 大家说到文化自信,我们现在之所以有的人不自信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化丢了,今天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以前民国课本更多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知识型内容。人还是要保持一种求知的积极性,不要满足现状,我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印象最深的是林觉民,是什么让他愿意牺牲自己放弃自己的爱情,即使知道这一去是有去无归,仍然义无反顾。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无数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国家不被践踏侵略献出生命,他们不顾一切,不畏惧牺牲才换来今天的日子,我们要不忘初心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为中国现代化做贡献。


       徐颖林同志: 广东名人展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展馆。当我看到革命先烈们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依旧不畏强权,积极开展民主活动,我深深感觉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感觉中华民族能够历经苦难依旧不断不断奋起,也是因为前辈们心中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年轻人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育佳同志也谈到了一个使命感,我觉得我们身上也应该有。现如今,我们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应该承担时代的责任,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黄诗韵同志: 民国时期的课本内容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符合时代特点。例如,小学三年级的课本就要学生们学习租赁契约,从而强调诚实守信,但反观现代,小学生是没有学习到契约精神的。第二是重视常识的传播。比如,小学阶段就会教授如何分辨衣服材料的种类。唯有从内在修炼好“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服务于“大我”。在名人展馆中,每个人或定期举行话剧宣传革命思想,或在报纸上以纸墨传递革命精神,或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有限的地域、人脉等条件中,为革命奔走努力,为振兴中国而奋斗。这让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所的一句话:“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由此,我们应将自身满腔的爱国情怀付诸于行动上,渗透于生活细节上。



       陈超同志: 在本次参观活动,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仅仅一百年,中国大地上便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我们应当以他“爱国若命”、“一息尚存,不忘救国”的精神鞭策自己。


       陈鸿鹏同志: 开辟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主题馆细致地给我们介绍这一段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参观这次展览,使我更受震动的是普通的人民们,他们在国家危难之时和贫穷之际,最直接感受和承担这场灾难。我们也是普通的老百姓,但是我们国家繁荣富强,一切都好。不敢想象如若我们也处在那个时代,普通的我们是否也能撑过。如今,我们幸运地生活在国家繁荣昌盛的和平年代,应该不忘使命,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岑豪同志: 让我停留最久的,是这么一处塑像:一位男性身上捆着鼓鼓囊囊的小包,手臂用力向后拉长,做出要投掷的姿势。走近一看,原来他身上捆了三圈随时会爆炸的自制炸药。那种置之生死于度外的狠劲使我震撼,再看看他身后的简介,原来他就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喻培伦。在我们这个年龄,喻培伦就从日本留学归来,毫不犹豫的投身革命事业,他被俘后英勇就义,年仅25岁!我不禁想,为何在革命已经过去那么久的今天,我们仍要纪念辛亥革命?或许就是因为那种不畏生死,勇于奉献的精神历久弥新,在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在仍然需要存在于你我心中,与时代共命运


    最后,15级党支部书记张育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 “大家是否还记得初入大学的目的为何?现在即将迈入社会,又在求知与做人方面有何收获?将来凭何而立?首先一定要有精气神,顶天立地的精气神,然后“立”还要有意志力,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古人说“四十不惑”,要做到不惑,首先要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应对生活的基本问题,而面对自己不能够凭经验解决的问题则要通过培养智慧来应对,要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培养决断力,认识自己的价值。同时,还要学会正确看待得失,得失是常有的事,古人言“厚德载物”,说的就是不要太看重得失,应该多注重道德的修养,等到“德厚”之时,自然你想得到的东西就会慢慢汇聚而来,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则必须与他人联系交往,光说不做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要在为他人服务中实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参观辛亥纪念馆.jpg